贾芸要是真抒胸怀,那就会建言现在大周赶紧抛弃儒学,全力工业化,全力搞教育,建立手工行业,保护技术革新,实行专利法案,大开门户进行对外贸易……
说出来怕要被喷死。
不,连金台上的皇帝也饶不了自己。
向前进是好事。
但步子迈的太大,会把蛋给扯碎的。
果然,就算贾芸现在说的这些,隆正帝也是凝神细思起来。
半晌过后,隆正帝才道:“翰林官,可知农政全书?”
一个翰林闪身出来奏道:“回奏陛下,是有此书,前明东阁大学士李光启着,共六十卷,计有农事,田事,水利,农器,树艺,蚕桑,种植,牧养,制造,荒政等各卷。”
“荒卷是何意?”
“回奏陛下,荒卷是识别野菜树皮等物,大灾之年逃荒时可以辨别哪种能食用,哪种微毒,哪种巨毒等。”
隆正帝颇为意外,愣了一会之后,感叹道:“徐光启谥号是什么?”
“是文定。”
“嗯,朕知道了。”
文定当然是美谥,事实上,别说加一个“文”字,就算有谥号也是难得之事。
有清一代,大臣有赐谥号的才四百多人。
谥文字的就更少了。
文正八人,文襄十五人,下面是文忠,文贞,文成,文定等。
但隆正帝此时觉得徐光启的用心良苦,如果农政全书真的建功,此人可以再加美谥。
比如从文定加谥到文忠。
后世皇帝给前朝大臣加谥也并无不可。
金台下的诸多大臣显然也是明白皇帝用心。
有一些翰林出身的脸上露出古怪之色。
要知道,徐光启的学识是没话说,其经学水准极高,也是翰林出身,若非如此,也无法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,成为明朝的内阁大学士。
明朝可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铁门槛。
但徐光启有被诟病的地方。
一是和西番人往来密切,译“几何原本”等西方先哲的学术着作。
二就是徐光启对杂学太痴迷,不光是编有农政全书,还有很多几何学,数学方面的着作。
在后人来看这是大师,智者。
但在当时的儒臣看来,这是不务正业,用心太杂。
要是徐光启一心辩经,怕是早成大儒。